1. 愛台小說
  2. 大乾九皇子
  3. 第71章 三司會審改圓審
大灰狼小灰灰 作品

第71章 三司會審改圓審

    

-

“何止呀,古往今來所有刑罰,都得讓他見識一遍。”

“說那些都乃空談,錦衣玉食之人一旦進入詔獄,於他而言,便已是天大懲罰。”

“詔獄有塊磨刀石,不為磨刀,隻為磨腿,據傳有人整個小腿都被磨了下來,若擱那位幕後主使,非得暈過去不可。”

誰人不知寧飛口中所謂幕後主使,幾乎可以確定乃是最上頭那位猴子稱大王的八皇子?

故此太子手下一乾文官紛紛出言嘲諷,明裡暗裡給八皇子上眼藥。

八皇子有些掛不住臉,寒聲道:“事情尚未查明,你們不可信口胡謅!”

和寧飛想法相同,八皇子也知正武帝饒是要除自己,也定走正規程式,栽贓陷害怕是都不會用,須得證據確鑿,故此並不害怕。

“那我們就說些證據確鑿之事!”

“比如齊妃案!”

“哦!?”

八皇子與眾朝臣皆望向寧飛,有些驚訝。

不知內情的太子下屬也就罷了,八皇子可是十分瞭解的,五皇子寧欽還在時已然得知狸子逃跑,來喜去找一事,早派人去截了。

雖然五皇子現下不見蹤影,但就在昨日,八皇子與五皇子派去的人終於取得了聯絡。

這也是為何八皇子遲遲不動的原因之一,那就是確保狸子能進都城,以此為由掌握主動權。

冇錯,八皇子實際上也不想殺狸子,原因無他,這件事的主謀是五皇子寧欽,如果能藉機給他使個絆子,那麼八皇子繼承五皇子所有權勢的事情將更順理成章。

結果明明這幾日來喜和狸子就要被押回都城了,怎麼會平白無故落到寧飛手上?

雖然從結果上來看,八皇子目的仍舊能夠達到,即將五皇子徹底埋進土裡。

但要知道,狸子還可用來栽贓陷害寧飛,若是能把這兩人都咬死,方纔算真正發揮了餘熱!

“此處乃議朝政之地,信口開河可是要被世人恥笑的。”

八皇子從經驗判斷,寧飛應當是在詐自己,便就不信他之所言。

“是麼?本宮已將此人交予都察院,這就三司會審,監國想必並無意見吧?”

寧飛話裡滿是對八皇子的嘲諷。

雖然也有直呼監國者為監國的先例,但一般都按其原本封號、職位稱呼。

比如若是太子監國,便稱其為太子殿下,換做寧欽,便是趙王殿下,就是不算王爺,皇子稱殿下,臣子稱職位也是約定俗成的規矩,寧飛卻隻稱監國。

言外之意,你這小子除了監國這一臨時職位之外,其他所有爵位、職位,此後都將化為烏有!

“小孩子把戲!”

八皇子蔑視寧飛之餘,卻也已經確定,他所言非虛,現下十分驚訝。

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,這小子並無勢力,就是調兵,也靠坑蒙拐騙,哪裡來的得力手下?

鎮撫司固然手眼通天,但大乾的鎮撫司和電視劇裡略有不同,主要監察京中大事小情,並非遍佈天下。

饒是如此,還有仙刃派趁機混入一事,足以證明他們不過爾爾。

想不明白,八皇子索性不想,道:“三司會審怎麼能行,如此大事,非得‘圓審’不可!”

所謂圓審,即刑部、大理寺與都察院三法司會同各部尚書、通政使一同審案,牽扯官員過多,正好能讓插不進三法司手的八皇子趁機渾水摸魚。

“殿下三思!此事事關宮中秘事,豈能如此大張旗鼓?”

八皇子手底下人趕緊站出來阻止。

正武帝纔不在乎一個妃子的死活,至於幕後主使,固該懲罰,昭告天下方纔觸他底線。

傻子都知道,這事不是寧飛做的就是寧欽做的,不管是誰,兒子殺老爹妃子都屬極大醜聞,正武帝那麼要臉一人,豈能容許這等事發生?

“無妨,人犯繩之以法即可!”

八皇子當然知道正武帝忌憚此事,但他也有自己的考慮。

若不鬨大,轉圜餘地太多,未必能達成目的。

鋌而走險之下,所得利益必然更多!

“您是監國,可要信守承諾。”

寧飛彆提多開心了。

這二傻子,還真一拱火就上當。

搏一搏,單車固然能變摩托,但八皇子可相當於將正武帝當槍使了,你成了執棋者,原本的執棋者怎麼想?

小子,你是真不怕死啊!

“少說廢話,此案定在大理寺秘審!來人,傳通政使、六部尚書等有關官員往大理寺去!”

正武帝這一朝有個規矩,六部尚書和通政使等各部門一把手不必日日上朝,派個副手甚至副手的副手來對接一下便可。

“是!”

不一時,一乾人等來至大理寺,有趣的是,六部尚書依舊不來,派的都是副手,隻有通政使施誌誠親自到場。

八皇子便不理彆人,獨獨死盯著施誌誠。

通政司主掌出納帝命,通達下情,勘合關防公文,奏報四方臣民實封建言,陳情申訴及軍情、災異等事。

但這是明麵上的,實際上實權都已被正武帝拿走,隻保留了一個打小報告的職責,其實和都察院那幫禦史老爺有點類似。

但有所不同的是,這些人不像那幫言官一般冇腦子,不會被人當槍使,更不會以死諫言,甚至還能用來製衡都察院。

這個製衡是相對於正武帝來說的,有他的私心在。

正武帝雖然不想當紂王,但這幫言官是真的煩,一天連上十幾道奏疏也就算了,你不搭理他們還不行,bYd甚至敢跪在宮門前嚎哭。

慢說正武帝一意清修,本就不喜彆人打擾,就是換做任何人,整天聽人哭喪也必繃不住。

這時候通政司就可以呈報“民意”了,甭管對還是錯,百姓和朝臣皆說他們“不介意”,這幫言官要是敢再造次,可就無理可依了。

但這是建立在察言觀色基礎上的,正武帝要是不需要你謊報下情,膽敢差一個字,非得給你剁了餵豬不可!

“施大人常奏報四方建言,為我父皇通達下情,可曾聽說過民間是如何看待九皇子的?”八皇子暗戳戳給施誌誠遞話。

坐山觀虎鬥不是太子最佳抉擇,下場攪混水,讓五皇子和寧飛兩敗俱傷方纔是上策。

施誌誠道:“回殿下話,好的也有,壞的也有,臣不敢妄議。”

-